新華社青島11月2日電 題:創新驅動 自主可控——保密技術發展的成就與未來
通過控制音頻芯片,黑客可以將耳機變成“竊聽器”;智能電視感染病毒假關機,直接變成竊聽竊視裝備;釣魚Wi-Fi可以盜取個人文件、資產等信息……在山東青島舉行的2018年保密技術交流大會暨產品博覽會上,展示出各種產品的泄密風險令人觸目驚心。
人們享受著互聯網帶來的巨大便利,也同時陷入泄密風險之中。身邊設備與互聯網的每一次連接,都有可能打開“潘多拉魔盒”。而保密技術的創新與發展,為個人、企業和國家在互聯網時代防范風險、應對危機提供了基礎與支撐。
泄密風險防不勝防
會展的信息安全保密公眾體驗區人頭攢動,現場工作人員正生動講解著工作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泄密隱患。
在“暗黑微信群”板塊,工作人員介紹,看似普通的微信群成員,可能就是黑客植入的泄密者,隨時盜取聊天信息和個人隱私。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商家的紅包、二維碼、App都有可能被嵌入病毒,盜取手機文件、照片、通信信息,甚至可以遠程調用手機攝像頭,實現竊視竊聽。
近年來,物理隔離網絡逐漸成為重要攻擊目標,出現了利用計算機及其外設的射頻信號、電源風扇噪音、硬盤指示燈閃爍頻率等突破物理隔離的方式,使得跨網攻擊的泄密風險不斷加大。
“設計IT系統不能窮盡所有邏輯組合,必定存在邏輯不全的缺陷。利用缺陷挖掘漏洞進行攻擊是網絡安全永遠的命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說。
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網絡信息技術應用普及,網絡空間技術日趨智能化、復雜化,網絡安全形勢也更加嚴峻。保護網絡空間安全,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保密新科技閃亮登場
包含加密系統的雙系統手機,可以防止電話、信息、郵件等個人隱私的泄露;含有指紋認證的安全U盤,提高U盤使用的安全性;帶有人臉識別系統、粉碎跟蹤系統的銷毀機,確保在文件銷毀環節不會泄密……為應對愈發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的設備不斷推出。
此次會展上,參展企業各顯其能,紛紛拿出自己的最新產品和技術,從硬件設備到軟件設施,不一而足。
還有企業與相關單位合作,通過自主研發的設備,建立安全預警監管平臺,對網絡內部出現的病毒和木馬異常訪問、入侵或攻擊行為及時定位,精準捕獲,有效遏制網絡失泄密案件的高發態勢。
談到各自的新技術新產品,相關的工作人員提到最多的便是“自主化”。自主研發、自主設計、自主生產,成了亮相本次會展產品的重要特征。
自主創新仍需多管齊下
在“堅持創新驅動,攜手打造保密產業良好生態”的會展主題下,自主創新成為保密技術發展的重中之重。
中國電科集團副總經理胡愛民認為,發展網信事業,應做到保密先行。“研制自主可控信息設備、建設自主的信息系統,是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事業的核心。”
會展的專題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當前,我國已經擁有系列化自主研發基礎產品,解決了有無的問題,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于國產產業下一步發展方向,專家們也紛紛建言獻策。
胡愛民認為,以重大工程為抓手,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分領域、分階段地開展國產產品應用的推進,約束和引導用戶積極使用,可以推進應用落地。
北京金山辦公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昌偉看來,營造市場至關重要。通過積極管理和有序競爭為自主可控產業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并且通過用戶的使用和反饋建立起一條良性的生態鏈。
信息安全和自主創新離不開人才。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姜建國表示,要發揮產學研力量,建立合作機制,突破關鍵技術。結合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的建設,積極探索新時代保密專業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