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后我軍進行的最大規模的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面對裝備占有巨大優勢的美軍,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勝利,達到了維護國家安全和履行國際義務的雙重目標,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為中國和平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安全環境。抗美援朝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志愿軍將士英勇頑強、靈活機動的作戰功不可沒,而出色的軍事保密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隱蔽入朝參戰,出敵不意發起戰役反擊
出敵不意是重要的戰爭制勝法則。《孫子兵法》有云:“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志愿軍赴朝參戰初期,發揚了我軍保密工作優良傳統,采取多種軍事保密措施,出敵不意地發起戰役反擊,一舉扭轉了戰局,為贏得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嚴格控制國內宣傳報道。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隨即進行武裝干涉。與此同時,美國中央情報局也在密切關注中國的動向,推測中國軍隊是否會出兵參戰。他們搜集情報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媒體的公開宣傳報道。因此,黨中央作出抗美援朝出兵決策后,為保證初戰勝利,對于隱蔽我軍行動、不過早驚動敵人的問題非常重視,特別強調要把住宣傳報道關。志愿軍入朝之前,彭德懷就向毛澤東建議,在戰斗打響之前,對出兵的消息要絕對保密;打響以后,新華社在報道方面也應注意分寸。1950年10月19日傍晚,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赴朝參戰。當天,毛澤東向各大戰區領導發電指出:“為了保衛中國支援朝鮮,志愿軍決于本日出動,先在朝鮮北部尚未喪失的一部分地方站穩腳,尋機打些運動戰,支持朝鮮人民繼續奮斗。在目前幾個月內,只做不說,不將此事在報紙上做任何公開的宣傳。”第一次戰役期間,不僅國內媒體沒有報道相關情況,志愿軍總部也沒有發布戰報。同時,朝鮮人民軍總部戰報也沒有公布我軍參戰的消息。直到第一次戰役結束后,新華社才于11月7日首次公布志愿軍總部的戰報。這些措施,有效麻痹和迷惑了敵軍,為第一次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實施嚴密的偽裝隱蔽措施。志愿軍入朝行動開始后,彭德懷命令各部隊:“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隊每日黃昏開始到翌日4時即停止,5時前隱蔽完畢,必須有切實檢查。”志愿軍先頭偵察部隊入朝后,一律穿上朝鮮人民軍的軍服,以迷惑敵人。朝鮮北部地區山高林密,有利于我軍隱蔽行動,再加上部隊采取夜行晝宿、避開主要道路的行軍方式,志愿軍入朝后行軍一周,美軍雖然運用了空中和地面多種現代化偵察手段,卻沒有發現我軍十幾萬大軍的蹤跡。正是由于志愿軍出色的隱蔽偽裝,才能在第一次戰役中,給敵軍以突然性的猛烈打擊,擊敗敵先頭部隊,初戰即勝。甚至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后,美軍仍認為入朝的中國軍隊僅為小股部隊。時任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回憶說:“中國部隊很有效地隱蔽了自己的運動。他們采取夜間徒步運動的方式,在晝間則避開公路,利用隧道、礦井、叢林和村落進行隱蔽……因為中國人沒有留下一點兒運動痕跡,所以美軍統帥懷疑是否有中國的大部隊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
加強通信保密,為作戰勝利提供重要保障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采取多種先進的電訊偵聽設備,在前沿地帶和我軍后方對我進行竊聽、干擾、欺騙等活動,使我通信保密工作面臨極大挑戰。志愿軍通信部門根據朝鮮戰場實際情況,制定了通信保密的一系列靈活措施,在作戰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制定嚴格的通信保密紀律。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的主要通信手段分為兩種,戰前主要使用有線電話,戰中主要使用無線通信。針對敵軍利用技術設備對志愿軍進行頻繁偵聽的問題,志愿軍通信部門規定了嚴格的通信保密紀律。在有線電話線路架設方面,規定在陣地前沿3公里縱深內,一律架設雙程線路,禁止架設橫貫線路。同時,做好巡查維護工作,特別是在復雜地形和叢林地區以及我架設線路兩側(300公尺以內),必須嚴格查看有無敵人暗中設置的竊聽線路,有無沿桿裂痕內部引下的竊聽線,或人為的短路故障。在敵占區利用敵殘留線路時,應當切斷通向敵方一端的線路,并收出200公尺以外,防止敵方竊聽。在無線電使用方面,明確規定了使用權限,禁止一切私人和無關人員通話。在攻防作戰方面,規定在堅守防御中,無線電僅在有線電中斷時方可使用;在發起進攻前,應保持空中正常靜默,以吹風、敲打送話器等簡單方式逐波逐網進行校波信號。
周密制定通信暗語代號。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愿軍通信部隊不僅廣泛使用暗語代號,而且進行了新的創造。以往國內戰爭中,我軍原有的暗語僅有少量簡單扼要的軍事語句,例如“要你部立即出發”“要你部大膽穿插分割敵人”等,不能靈活自主表達敵我部隊番號、時間、地點、方向、數字等。朝鮮戰爭第一次戰役結束后,根據部隊使用中的反饋,志愿軍通信部門又編制了大量的暗語和代號,使暗語由20余條增加到200余條,能夠涵蓋主要的軍事行動,并在實踐中通過明密結合來使用,極大地提高了靈活性。例如,可以用明語發出“要你部xx時前進至xx切斷敵退路”。“xx”就是代號密碼,起到保密作用。其中,敵我部隊番號使用特定代號,方向使用特定代碼,日期、時間、地圖坐標、數字等使用加減密。此外還規定,這些通信暗語密碼,在戰斗開始前3天由師下發至部隊,避免過早下發泄密、過晚下發記不熟等問題。
創造性使用無線報話機。在戰場上,無線報話機是一種快捷有效的短距離通信手段,特別適用于運動中通信。但如果用明語通話,則容易被敵方偵聽導致泄密。因此,志愿軍規定,報話機通信時嚴禁使用明語,只能使用代號密碼和暗語,且僅在戰役發起后才可使用,最大程度克服了報話機易泄密的缺點。第一次戰役中的云山戰斗,志愿軍第39軍包圍了美軍騎兵第l師第8團,彭德懷命令將其殲滅,并命令其他各軍緊緊咬住自己當面之敵,阻其增援。在來不及發送無線電報且有線電話不通的情況下,志愿軍參謀長解方用無線報話機聯絡各軍指揮員,以“老吳”“胖子”等代替指揮員姓名,用“雅號”代替部隊番號,以“離老吳東面多少里”代替地名,既及時準確傳達了命令,又達到了保密目的。第二次戰役期間,志愿軍第38軍第113師以急行軍穿插至三所里,發現美軍準備向南潰逃,立即用報話機使用暗語報告。彭德懷收到報告后,當即向第113師下達代號為“2”的命令,意即“要你部堅決截斷敵人退路”。這種高效而又保密的無線電通信,為志愿軍首長指揮作戰提供了重要保障。
抓好防奸肅特,保密工作不留隱患死角
抗美援朝戰爭中,敵軍不但利用技術手段對我進行竊聽,還向我后方地區派遣特務,偽裝成朝鮮人民軍、志愿軍或老百姓、政府官員,意圖竊取我軍情報。志愿軍各級黨委高度重視防奸肅特工作,本著“密切配合朝鮮政府,發動組織群眾力量,嚴密防范,積極搜捕,軍事清剿與政治瓦解相結合”的原則,嚴密防范敵特滲透,有力打擊其破壞活動。
戰前嚴密警戒防范。每次戰役發起之前,各項準備工作繁雜眾多,如看地形、修路、大批囤積物資、挖屯兵洞等,敵方特務和間諜往往借機滲透潛入,企圖獲取我兵力部署、作戰計劃、后勤準備等情報。為防止敵特滲透,志愿軍各部隊積極組織警戒工作。在人員管理上,對偵察地形的人員進行嚴格審查,同時注意確保不丟失傷員,并對嫌疑分子及可能發生問題的分子嚴加控制,個別不托底的人員堅決調離,不給敵特策反之機。在陣地警戒方面,保持一定地段的戒嚴區,禁止老百姓接近陣地,發現可疑分子立即扣留,發現反動標語或傳單及時處理,同時加強對空警戒,防止敵機對我轟炸破壞,特別是注意監視敵方夜間打信號。在陣地防御作戰時,建立嚴格的進出陣地手續,友軍及上級參觀勘察地形人員必須持有證件,并以電話逐級通報,必要時由司令部機關工作人員帶領,防止敵特冒充。
軍地配合開展防奸肅特斗爭。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防奸肅特斗爭,是在志愿軍各級黨委的領導下,以各級司令機關、政治機關為主導,組織保衛、通信、敵工、保密等部門密切協作開展的。同時,在朝鮮戰場開展防奸肅特斗爭,也離不開朝鮮當地政府和公安機關的配合。1952年9月17日,志愿軍協同朝鮮當地政府開展大規模清剿活動,除擔負作戰任務的部隊外,由各兵團、志愿軍后方勤務司令部組織防區內部隊肅清“聯合國軍”武裝匪特,共清剿匪特272人。在開展防奸肅特斗爭時,志愿軍也注重發動朝鮮當地群眾,共同打擊間諜和特務。例如,在占領漢城前,志愿軍政治部頒布的政策紀律守則明確要求,向市民宣傳勝利,宣傳防空、防特、防火。志愿軍進入漢城后,受到當地群眾的廣泛擁護,為防奸肅特斗爭營造了良好的群眾氛圍。
進行經常性保密教育。我軍歷來重視保密教育,革命戰爭年代就將保密提到“保生存、保勝利”的高度,并在廣大官兵中扎實開展保密教育。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各級黨委均高度重視保密工作,始終堅持在部隊中開展經常性保密教育,采取報告會、座談會、文娛活動、實例教育等多種形式強調保守軍事秘密的重要意義,普及警戒知識和捕特常識,增強全體指戰員的警惕性,提高廣大官兵對防奸保密的重視程度。志愿軍的保密教育不止體現在戰時,在戰后撤離時也是一樣。1958年志愿軍撤離朝鮮時,《撤軍政治工作三十條》第十六條特別強調了保密工作的重要性,要求部隊加強保密教育,反對小廣播;認真清理文件刊物,不得遺留秘密的片紙只字,特別是在與當地群眾聯歡交流、簽名留念時,不得泄露軍事秘密。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在革命戰爭年代保密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朝鮮戰場實際情況,積極開動腦筋、發動群眾,大力開展保密工作,有效地維護了我軍軍事秘密安全,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最終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
(轉載自《保密工作》雜志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