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在中央軍委和毛主席親自組織指揮下,人民解放軍在短短的142天中,共殲滅國民黨軍173個師、154萬人,取得了解放戰爭決定性勝利。鮮為人知的是,戰略決戰輝煌勝利的背后,是我軍卓越的保密工作。在三大戰役的籌劃和實施過程中,我軍保密部門緊密配合,采取多種措施,嚴格保守了戰略意圖和軍事行動秘密,保障了中央軍委作戰方針的圓滿實現。
決戰前夕:保密工作領導體制進一步健全
隨著解放戰爭的不斷勝利,我黨我軍組織和力量日益發展壯大,與國民黨反動派的大決戰即將來臨。為適應新形勢,全黨全軍需要在思想上、組織上高度統一。在保密工作方面,黨和軍隊也加強了統一領導。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完成了從陜北到西柏坡的轉移。為了加強黨和軍隊的保密工作,中央決定將中央機要委員會改建為中央保密委員會,由周恩來、任弼時、楊尚昆為總負責人,統一領導全黨全軍的保密工作。5月18日,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保密委員會章程(草案)》,明確規定:中央保密委員會的性質是“協助中央、軍委進行有關我黨我軍機要電訊的保密事宜,成為中央秘書長和軍委總參謀長領導保密工作之直接助手!逼浠救蝿帐牵褐攸c研究機要保密;搜集敵人電訊技術、密碼使用及偵破手段;檢查各地方、各部隊保密工作情況,幫助各機關建立保密制度,指導下級保密工作并在各級保密委員會之間建立請示報告制度;實行保密工作獎懲制度。
中央保密委員會的組建,開創了黨對保密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新體制。此后,各大戰略區、分區也分別成立了野戰軍保密委員會和分區保密委員會,統一負責軍隊系統保密工作。
軍隊內部各級保密委員會的建立,使我軍形成了比較明確、健全的保密工作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標志著我軍保密工作進入了系統化新階段。各大戰略區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統一領導下,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多部保密條例,同時通過加強保密教育,提高了廣大指戰員的保密意識,有力推動了全軍的保密工作,為三大戰役的籌劃與指揮提供了有力保障。
遼沈戰役:東野大軍隱蔽南下出敵不意
戰略決戰首先在東北的黑土地上拉開帷幕。早在1948年2月,毛澤東就提出了遼沈戰役的基本構想,即“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并逐步明確了東北野戰軍(以下簡稱東野)主力南下北寧線,首先攻占錦州,實現“關門打狗”。但這又是一個風險極大的計劃。東野主力長途南下奔襲北寧線,全程將近1000公里,中間還要經過沈陽外圍弧形接敵區。敵人一旦察覺,從沈陽出動重兵集團進行阻擊,切斷我軍南下錦州的道路,則影響戰役成敗。因此,如何隱蔽我軍戰略企圖,做好大軍調動的保密工作,成為戰役準備的重要內容。
在東野首長領導下,東北局社會部和東北鐵路管理總局立即行動起來,采取了一系列保密措施。東北局社會部發出緊急指示:“整個軍運過程必須保密。只有絕對的保密,才有軍運的安全;只有絕對的保密,才能出其不意把部隊運到錦州城下,增加攻下錦州的勝算;只有干擾敵人的視野,造成敵指揮機構的錯誤判斷,才能實現瞞天過海巧運兵的計策。”東北人民解放軍司令部和東北鐵路管理總局聯合成立了臨時軍事運輸委員會,統一領導這次軍運。他們依靠當地黨政組織,配合軍隊保衛部門和鐵路公安機關,發動沿線鐵路職工和地方群眾,掌握敵情動態,采取安全防護措施,監視鐵路內外敵人,控制鐵路電話專線,嚴密封鎖軍事行動消息。
從9月初開始,東北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利用夜色掩護,秘密沿西線向錦州和各個集結地開拔。與此同時,鐵路沿線實行了嚴格的軍事管制和郵電檢查,停止鐵路客運售票,強化戶口管理措施,不給敵特以活動空間。
嚴格的保密措施保障了我東野主力順利南下,于1948年9月12日發起北寧線作戰,并一舉攻克錦州,關閉了東北敵人撤退的大門。據被俘的錦州國民黨守將范漢杰回憶,他其實已得到東野主力南下的情報,也發現我軍夜間運輸頻繁,但由于中共方面嚴格的保密措施,他始終搞不清東野部隊的準確番號和兵力,也無從判斷東野的企圖。而蔣介石也由于對東野主力動向判斷不清,對東北國民黨軍或撤或守猶豫不決,最終陷于全局被動。
淮海戰役:加強通信保密贏得信息優勢
就在遼沈戰役結束后不久,我軍又在華東地區發起淮海戰役。戰役的設想是1948年9月25日由粟裕向中央軍委提出的,并很快得到采納。9月27日,國民黨軍第7兵團司令黃百韜致所屬各軍的密電即被我軍破譯。從這份電報中得知,第7兵團將開往新安鎮附近地區。毛澤東看了這一情報十分高興,說:“這份情報來得正是時候,對淮海戰役的首戰決策很有幫助!10月11日,中央軍委在發出的《關于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中確定:首先以殲滅黃百韜兵團為目標,然后再殲兩淮(淮陰、淮安)和海州(今連云港)之敵。此后,我軍又連續偵獲國民黨軍兵力調動情況,得知敵軍黃維兵團將增援徐州。據此,毛澤東于11月1日和7日親自起草電報,指示華東、中原兩個野戰軍擴大原定的戰役規模。在通信保密領域的斗爭中,我軍技高一籌,獲取的情報對保證決戰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我軍通信部門高度重視保密工作,千方百計避免電訊信息泄露。戰役開始前,華東野戰軍各電臺統一更改了呼叫密碼,調換了人員和機器。部隊行軍途中,為避免電臺位置移動被敵人測向發現,要求各縱隊電臺每移至新駐地,均須架線守聽,但不準開機呼叫,只有在聽到本部電臺呼叫有報時,方可回答,以確保行動之機密。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正式打響。在圍殲杜聿明集團的過程中,我軍通信部門體現出極強的保密意識。當我軍將敵人3個兵團嚴密包圍后,發現敵人對我軍部隊的行動了解得很詳細,我有關部門立即組織力量研究分析泄密原因,并果斷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通信保密:一是對電話線路派出警衛武裝,沿線日夜巡查以防竊聽;二是對總機值守人員加以審查,選擇政治上可靠的同志充任;三是盡量減少電臺電報來往,利用徒步或騎兵傳遞,電臺多聽少呼;四是傳達部署任務時,除必要部分外,禁止全文下達,并嚴格使用部隊代字、代號;五是加強陣地前沿警戒,嚴查往來出入人員。這些措施實施后,很快扭轉了不利局面。1949年1月12日,杜聿明集團全軍覆滅,淮海戰役勝利結束。
平津戰役:毛主席親自設計瞞天過海之策
遼沈戰役結束后,據守平津一帶的敵軍傅作義集團已成“驚弓之鳥”。傅作義是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他雖已估計到我東野將要入關,但他認為大戰剛剛結束,當時又值隆冬嚴寒,難作遠程行軍,我軍至少需要3個月到半年才能大舉行動。同時,由于他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關系,是南逃、西遁還是死守,他還一時難下決心。因此,傅作義采取了“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權宜之計,將他所轄的60萬部隊集中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唐山、塘沽等地,組成了長約1200公里的防線。
為了抑留傅作義集團于平津就地殲滅,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巧施計謀。為了穩住傅作義,讓他誤認為短期內解放軍不會發動大的攻勢,毛澤東命令我軍華北部隊撤圍歸綏、停攻太原,在淮海戰場上推遲殲滅杜聿明集團,避免刺激蔣介石和傅作義。同時,最關鍵的一招是命令東野提前秘密入關。
1948年11月21日,毛澤東對東野的入關做了明確部署,其中著重強調了行動保密問題。在電報中,毛澤東要求東野在錦州、打虎山、營口等地的5個縱隊“取捷徑夜行曉宿蔭蔽迅速行動”,向關內進發。同時,毛澤東還具體設計了瞞天過海之計。他提出,東野指揮員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可以攜帶輕便指揮機構先行,“并于走后一星期左右在沈陽報上登出一條表示林尚在沈的新聞,并經新華社廣播。各部行動均注意蔭蔽!
毛澤東在這份電報里兩次強調了要注意“蔭蔽”,并設計了用“假新聞”的方式迷惑敵人,目的都是要保守我東野提前入關的秘密,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遵照毛澤東的指示,我東野主力部隊夜行曉宿,夜間車水馬龍浩浩蕩蕩地向華北進發,天明后部隊、輜重又全部隱入村莊、山谷、樹林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12月1日,我新華社和《東北日報》發出消息,說11月30日林彪在沈陽參加慶功祝捷大會,《東北日報》還刊登了林彪和羅榮桓在會議上的照片。當時暗藏在沈陽的國民黨特務立即向南京發出密電,報告說林彪還在沈陽。蔣介石和傅作義據此判斷,東野的主力尚在關外。其實這時,我東野已經向關內急行軍一周,前鋒已經進入喜峰口。就在11月30日晚上,東野司令部就離開了沈陽,林、羅、劉等領導人乘吉普車直奔錦州方向,并于12月7日到達了薊縣的預定指揮所。
東野的提前入關,完全出乎敵人預料,也完全打亂了敵人的部署,使平津一帶的國民黨軍從“驚弓之鳥”變成了“籠中之鳥”,插翅也難飛了。傅作義氣憤地質問蔣介石:“你不是說林彪尚在沈陽嗎?難道他會分身法!”
與我黨我軍領導人高度重視軍事保密、親自部署保密工作相比較,國民黨方面不僅在情報保密斗爭中落于下風,而且在如此重要的決戰時刻,還發生了高層泄密事件。
淮海戰役期間,當解放軍在碾莊殲滅黃百韜兵團,徐州的國民黨軍岌岌可危時,杜聿明回南京與蔣介石商量后決定放棄徐州。為了保密,杜聿明曾下令各部嚴格對行動保密,不能被解放軍察明撤退企圖,如有泄露者,軍法從事。但沒想到的是,命令下達不到兩個小時,徐州的街市上就一片嘈雜,國民黨士兵到處搶購繩索扁擔和征用車輛,連老百姓都知道國民黨軍要撤退了。當杜聿明派人去各銀行轉運現金時,才發現銀行早已人去樓空,不但現金被運走了,連職員家眷細軟都已被專機運走。杜聿明得知此情,不禁拍案大叫道:“老頭子(指蔣介石)錢就是命,連泄露軍情都不顧,叫我怎能打勝仗!”
(轉載自《保密工作》雜志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