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福開森路去!”這是電影《色戒》的女主角王佳芝對人力車夫說的一句臺詞。福開森路就是現在的上海市徐匯區武康路。每個周末,都有不少青年男女要到武康路去打卡拍照。關注武康路的人群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聚焦的不僅是武康大樓這些漂亮的歷史建筑,更關心那些新式里弄、花園洋房背后的一段段鮮為人知的保密往事。
“儂曉得哇,這里住過大英雄哩!”徐匯區嘉善路117弄新興順里24號如今是一棟普通民居,90年前,“龍潭三杰”之一的錢壯飛曾在這里工作生活,直到今天,這里的居民還以此為榮,津津樂道。而一條馬路之隔的嘉善路140弄15號,曾經是新四軍駐上海辦事處舊址,開辟了從上海到蘇北、淮南的兩條地下秘密交通線。
為了更好地講述上海舊式民居背后的紅色往事,一份名為“風箏呼叫飛鷹”的紅色文化導覽線路圖應運而生,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徐匯打卡探秘。這,便是上海市徐匯區保密局近期的新動作。
繪就紅色保密地圖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都在深入開展“學四史”活動,徐匯區也不例外。徐匯區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南部,是上海市委機關所在地,這里有上海面積最大的衡山路——復興路歷史風貌保護區,擁有“百年教育”“百年電影”“百年氣象”“百年音樂”等豐富的文化資源,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在此匯聚。在革命斗爭時期,這里也曾是上海地下工作的最前沿,宋慶齡、張瀾、潘漢年、馬敘倫、夏衍、聶耳等一批黨的干部和愛國人士也曾工作生活在此。如何借“學四史”機會,講好保密故事,開展好保密宣傳教育,徐匯區保密局著實動了一番腦筋。
黨的保密史是黨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徐匯區黨史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區保密局積極整合區域內黨建資源,堅持將黨建工作與保密工作相融合。一方面,借助區域黨建促進會平臺,將龍華烈士陵園、宋慶齡故居、錢學森圖書館等資源整合起來,深入挖掘其中的保密故事;另一方面,在區黨建服務中心、區檔案館“徐匯記憶”展覽、區行政服務中心等場所將保密內容、保密元素嵌入其中,加強保密宣傳教育陣地建設。
通過對區域內紅色資源的梳理,區保密局提煉形成了第一批30個保密教育參觀點,并繪制《徐匯區紅色保密地圖》,以此形成區域紅色保密教育指南手冊。同時,區保密局在紅色資源相對集中的天平路街道、湖南路街道,串聯形成“風箏呼叫飛鷹——兩條城市行走中的保密黨課”導覽路線。為了增強吸引力,區保密局還與區委黨校聯合開發了相關黨課和微視頻,請黨校老師深入講解建筑背后的保密故事,讓每一個聆聽者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今天,當你拿著這本《徐匯區紅色保密地圖》,可以漫步在武康路、淮海路的梧桐樹下,走進當年黨的秘密活動舊址,用手機“掃一掃”地圖上的二維碼,在完成保密知識趣味答題后,便可以了解那些建筑和民居背后的紅色故事。你還可以在百代小紅樓聆聽國歌灌制的聲音,在李白同志故居回憶“永不消逝的電波”……一座座建筑承載著歷史記憶,不僅可以閱讀,還可以聆聽,沉睡的歷史瞬間鮮活了起來。
挖掘身邊人的保密故事
實現了“看建筑、聽故事”還不夠,區保密局還在“學四史”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他們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學四史、話保密”活動,向全區各單位、黨員干部、社區群眾廣泛征集發生在身邊的保密素材。經過一番收集和挖掘,很多歷史人物和故事浮出水面。在這些故事中,既有大家熟悉的李白烈士、秦鴻鈞韓慧如夫婦,也有一些尋常百姓家中不為人知的保密故事。
金榴是徐匯區康健路街道的一名退休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在“學四史、話保密”活動中,她的一份口述家庭史引起了區保密局的注意。原來,她的外婆夏清貞和父親金紹朱、母親尹錫榮都曾是地下黨員,在黨的領導下一家三口從重慶來到上海,歷經千辛萬苦從事秘密工作,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出色完成了黨交給的各項任務。她的外婆和爸爸媽媽還曾經和小說《紅巖》中江姐的原型江竹筠同志接過頭,服務保障過當時中共地下黨上海市委的主要領導劉曉、劉長勝等人。這一段口述歷史在社區居民中播出后,引起了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沒有想到身邊有這樣一個特殊的“保密家庭”,對所在地區的保密干部也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徐家匯趙巷現在是車水馬龍的商業街區,而在100年前,這里曾是地下黨開展秘密工作的一個紅色據點。徐家匯街道深入挖掘發生在趙巷的紅色史料,向社會公眾展示了100年前趙巷的風起云涌。“上海灘三大才女”之一的關露曾經在這里傳播革命理念、發展革命隊伍。曾經有15位革命者(10位地下黨員)在這里進行革命活動,激發了本地民眾的革命火花。2020年7月23日,“星火繁花——徐家匯紅色趙巷主題館藏文獻展”在上海圖書館開幕,吸引了大批觀眾和讀者駐足觀看,進一步豐富了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的紅色精神重鎮形象。
(轉載自《保密工作》雜志2020年第10期)